四时农耕课丨春耕 夏耘 秋收 冬藏,我们和水稻共成长 您所在的位置:网站首页 农耕图片 儿童 四时农耕课丨春耕 夏耘 秋收 冬藏,我们和水稻共成长

四时农耕课丨春耕 夏耘 秋收 冬藏,我们和水稻共成长

2023-10-16 07:23| 来源: 网络整理| 查看: 265

二十四节气,用24个美丽的词,准确地描述了四季;

一句句农时谚语,包含了令人赞叹的巧思;

那些代代相传的诗句,更与四季、土地息息相关。

这些古老珍贵的文明,究竟是如何得来?我们是否也能在土地田野中,追索到一些思路。

这一次,我们就将以水稻为线,与孩子们一起,春插秧苗、夏观昆虫、秋收稻谷、冬藏美味。在四季变换中,完成对土地、季节、农时、村落的认识。

/ 春插秧苗 /

/ 夏观昆虫 /

/ 秋收稻谷 /

/ 冬藏美味 /

四季的完整体验,与某个季节单独的体验,有什么不同呢?

一年、四季、四次课程,有紧密的内在关联,和单次参与课程不同,四季的完整观察、记录、思考,会带给孩子完全不同的内心感受。

● 连贯的观察

在整套的四季课程中,孩子们将在老师的带领下,以水稻为对象,进行完整的四季观察、四时记录。水稻的生长是一个连续的过程。

我们会看到水稻从一株幼小的秧苗,逐渐拔节、抽穗、灌浆,最后长成;再经历收割、打谷子、脱壳、晾晒,成为我们盘中餐,一个完整的生长、蜕变过程,并且在每个环节,都深度参与到耕作劳动中去。

连贯的观察中,“变化”将是最令孩子们惊喜和着迷的部分。

● 全面的思考

在四季连贯的观察、劳动中,我们能想象,孩子们的小脑瓜里,会提出多少个天马行空的问题?

“水稻为什么叫水稻?它一年四季都需要那么多水吗?”

“水稻长大需要多少时间?收割后的稻田可以用来干什么?”

“稻田里,有哪些昆虫和小动物?它们是益虫还是害虫?”

水稻的生长不仅是连续的,还是一个完整的生态循环系统。与土壤、气候、动物、植物息息相关。通过四季的观察,孩子的认识与思考将不仅仅停留在水稻本身,而将开启对土地、季候、村落、生态全面的认识和思考。

● 耕耘与收获

农耕文明培养了我们“延迟满足”的品性,这也是当下很多家长希望孩子能够具备的品质。我们希望孩子懂得先有付出,后有收获,有时甚至不一定能有收获;达成一个目标并不容易,需要学会未雨绸缪。

春插秧苗时,不能错过最好的时机;夏天水稻抽穗时,我们要悉心呵护,灌水防虫;秋天收割稻谷,分秒必争,好好贮存;这样到了冬天,我们才能安心地静享收成。

“丰收的喜悦”究竟有多甜美,不经历耕耘与付出,不会真正懂得。

● 责任与牵挂

四季课程中,我们将采用“责任制”,给每个家庭划分“责任田”,这不仅有利于孩子们进行观察,还在他们的心中种下了“责任与牵挂”。

孩子们会想:“我的那块小小田地中的秧苗啊,今天怎么样了呢?”

春天,它的根扎下去了吗?今天阳光明媚,它们水喝得饱吗?雷鸣闪电的夏天,它们能站稳吗?小青蛙和小泥鳅会成为它们的新朋友吗?稻穗压弯了枝头,它们也会开心吗?

有了这份牵挂,相信孩子们会更加懂得责任的意义,等到遍地金黄时,心中会有最温柔、最满足的幸福。

l 四季背包

分春、夏、秋、冬四季,每个季节装进不同的内容;每个季节,我们取一个包,背上就向田野出发;

l 项目制探索

以年为时段,以家庭为单位,以水稻为对象,进行项目记录;每个家庭可以选择不同的切入点:植物科考,艺术观察等;课程内容将协助孩子完成项目记录;

l 家庭责任制

每个家庭的有自己的专属“责任稻田”,除四次课程之外,可随时来进行观察,农场可帮助孩子进行远程直播;

l 年度成果展

家庭一年的体验及完整记录,在系列课程完全结束后,将有一场别开生面的线下分享和展览,让孩子进行完整的成果阐述;

l 专属影像记录

我们将有专门的摄影师为家庭记录下四季影像,留下最美、最珍贵的瞬间;

l 专业指导介入

邀请行业专家、教育专家参与指导、协助孩子进行项目设计;

春插秧苗:4月底/5月初

夏观昆虫:7月底/8月初

秋收稻谷:9月底/10月初

冬藏美味:12月/1月

(具体时间根据当年农耕时令当月通知)

◁•上下滑动查看完整活动内容•▷

每季活动有完整的内在联系和逻辑,增加孩子们进行自然观察、自然记录的时间;辅助学员完成项目记录;

协助孩子们通过文字、绘画、故事展演等方式进行全年记录,并在课程结束时,举办一次线下分享会,以家庭为单位,邀请亲友莅临,完成一次完整的展陈和系列分享。

每季课程,由儿童团进行跟进采访、记录、发布;为孩子们留下珍贵的记录。

丨点击https://shop19245811.m.youzan.com/wscgoods/detail/2fqdsexswv0hn?redirect_count=1,立即购买丨

早 鸟 特 惠,限 时 抢 购 中

返回搜狐,查看更多



【本文地址】

公司简介

联系我们

今日新闻

    推荐新闻

    专题文章
      CopyRight 2018-2019 实验室设备网 版权所有